白话演绎《道德经》第三十八章
阿东(http://ad090115.blog.163.com) 欢迎网上转载,请保留网址
天道的法则在总体上是有利万物而无伤害的。如果你的行为总是有利万物而无伤害,则你的德行就达到了一个极高的程度。当人们不再遵循天道的时候,最好的做法就是遵循人道法则中最高境界的“仁和义”。当然,总是比不上遵循天道来得好,因为人道的法则境界再高也比不上天道,遵循人道的法则已经是在走下坡路了。如果人们连“仁和义”都不遵循了,那就只好再降一级,遵循“礼”的规范。遵循“礼”并不是不好,总好过什么都不遵循。如果社会上没有了一个既定的法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,那样肯定会乱套的。但是,如果社会到了要用“礼”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的时候,那这个社会就必定到了一个很糟糕的时候了,是祸乱开始快要出现了的现象。所以,要用心地去感受才能明白道的本质,表面认识的只不过是道的浮华,而且是愚昧的开端。所以,大丈夫应立身敦厚,不居浅薄,心存朴实,不居浮华。
德行很高的人外表不会显露他的德行,这是德行很高的人通常的表现。德行不高的人常会有意显露他的德行,这实际上是没有德行的表现。德行很高的人处事顺应自然不会有特定的目的,德行不高的人虽然处事也顺应自然,但是,他有意显露就表明是有目的的。遵循仁的人有所作为而无特定目的。遵循义的人有所作为而有特定的目的。遵循礼的人有所作为而有特定的目的,如果没人响应达不到目的,就会捋起袖子强拽别人按礼行事。所以,要认真地用心感受才能明白天道的神妙,不要被人道的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。
德行很高的人外表不会显露出来,就像是世间的俗物,只能从他处事的方式中感受到具有很高的德行。如果从外表就能看出一个人很有德行,那通常是有意表现出来的,这是德行不够的表现。既然是有意的表现,那么处事就必然是有其特定目的的。讲仁的人处事无特定的目的,而讲义的人就不同,处事必定有特定的目的。社会上丢失了高层次的法则,必定会向下一层次的法则靠拢。讲礼是好事,并不是不好的事。只是,当社会特别注重讲礼,要靠礼来维系的时候,就必定到了很糟糕的地步了,也就是快要出乱子的时候了。那时的社会必定是大家都不讲诚信了,人人都很虚伪、狡诈,于是才会特别提倡讲礼。如果大家都真诚、朴实、讲信誉,礼也就不重要了。其情况就像家庭,提倡孝是好事,并不是不好的事,有不孝的情况出现,才提倡孝,特显孝的重要,如果人人都是孝子,就无所谓孝不孝了。认识事物不能只看表面,要用心感受,不然就会陷于浅薄浮华,是愚蠢的表现。
《道德经》帛书版 第三十八章
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。下德不失德,是以无德。上德无为,而无以为也;下德为之,而有以为。上仁为之,而无以为也。上义为之,而有以为也。上礼为之,而莫之应也,则攘臂而扔之。故失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义,失义而后礼。夫礼者,忠信之泊也,而乱之首也。前识者,道之华也,而愚之首也。是以大丈夫居其厚,而不居其泊,居其实,而不居其华。故去彼而取此。
《道德经》王弼版 第三十八章
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;下德不失德,是以无德。
上德无为而无以为;下德无为而有以为;上仁为之而无以为;上义为之而有以为;上礼为之而莫之应,则攘臂而扔之。
故失道而后德,失德面后仁,失仁而后义,失义而后礼。夫礼者,忠信之薄,而乱之首。
前识者,道之华,而愚之始。是以大丈夫处其厚,不居其薄;处其实,不居其华。故去彼取此。
译文:
德行很高的人外表不会显露他的德行,这是有德的人通常的表现。德行不高的人常会有意显露他的德行,这实际上是没有德行的表现。德行很高的人处事顺应自然,不会有特定的目的;德行不高的人有意作为,他有意显露就表明是有目的的;仁性好的人有所作为而无特定目的;讲义的人有所作为而有特定的目的;遵从礼的人有所作为,如果没人响应达不到目的,就会捋起袖子强拽别人按礼行事。所以,道被遗忘才会提倡德,遗失了德才会提倡仁,丧失了仁才会提倡义,大家都不讲义了才会提倡礼。礼这个东西,是社会缺乏了忠信才会极力提倡的东西。而且极力提倡礼是祸乱开始快要出现了的现象。表面认识的只不过是道的浮华(用心感受才能明白道的本质),而且是愚昧的开端。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,不居浅薄,心存朴实,不居浮华。所以要舍弃浅薄浮华而取敦厚朴实。
相关解释:
这世界所有的一切总结起来无非就是“事”和“物”两种,合称为“事物”。所有的“事”都是由“物”的运作而产生的,没有“物”就不会有“事”。道是“物”,德是“事”。道生了万物后,希望万物能够一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,道的这个意愿就是道的德,这个德体现为对万物都是有好处的。德在万物层面上的体现就是:对整体、对大家都有好处的就是德。换句话说,就是某物的存在对整体、对大家都有好处,该物就很有德。德在人身上的体现就是:某人的存在其所作所为总是对大家有好处,这人就很有德。所以,德就是对整体都有好处的就是德,只对个体有好处的就不是德。而且,真正的上德是自然流露的,那些刻意表现出来的德,虽然也是德,但只能称为下德。(参见:
“德”是什么? )
评论